“我想有个家,一个温暖的地方……爸妈,我想有个家,以前的那个家。”《我想有个家》是本报两个月前刊发的一篇文章。它的作者——未成年犯小俊(化名),也是一名来自单亲家庭的孩子。正是家庭的破碎,令小俊走上了歧途。近日,记者在省未成年犯管教所见到了小俊——一个眼神中充满着对家的渴望的少年。 小俊的幸福定格在小学5年级。由于在医院工作的父母很忙,小俊在2年级时开始在学校寄宿,但无论是生活还是学习上,父母的爱让小俊感到十分幸福。每次小俊回家,烧得一手好菜的爸爸总是为小俊备下一桌他最爱吃的菜,妈妈也经常在学习上对他进行指导,而聪明的小俊也一直在班里担任班长。 “不知道为什么,爸妈开始不停地吵架!”突如其来的变故让年幼的小俊感到茫然,于是还是孩子的他便想方设法吸引父母的注意,东游西玩、夜不归宿,他的学习成绩一落千丈,小俊以为这样就能唤回父母的关注和爱。 但是,小俊的父母之间除了可怕的吵架就是互不理睬。最终,在小俊5年级时,父母离婚了,小俊跟了妈妈。 小俊的母亲虽然很关心儿子的学习和生活,但由于工作繁忙,对小俊教育的时间甚至是母子在一起的时间都少得可怜。而此时的小俊学会了玩网络游戏,并很快沉溺其中。然而,网吧的消费却让小俊的钱不够花了,他便开始偷偷地从家里“拿钱”,从5元、10元,变成50元、100元,直到被母亲当场抓住。 由于工作的原因,母亲虽然想好好管教儿子却没有足够的时间,于是,母亲开始减少给小俊的零用钱,以此让孩子彻底断绝玩电脑游戏的念头。身上没钱的小俊便在网吧里徘徊,他结识了“阿虎”——一个社会闲杂人员。“阿虎”经常请小俊免费上网,渐渐地,两人成了“弟兄”。 从此,小俊回家的次数越来越少。为了能有足够的钱上网,在“阿虎”的“言传身教”下,小俊开始和他一起偷摩托车。母亲却一直以为小俊在当地的一所中专读书。在一次行窃时,小俊被警察逮个正着,之后他就进了未管所。 记者了解到,像小俊一样因父母离异、或是其他原因造成的缺省型家庭(单亲家庭)少年犯人数在未管所关押的少年犯总数中占27.2%。“如果这些孩子能有一个健康的家庭,他们中的很多人绝不会走上犯罪道路!”未管所管教民警老黄告诉记者,他管教的一些单亲家庭未成年犯中,很多孩子像小俊一样都很聪明,他们都期望有一个美好的家。 “如果妈妈还在的话,我一定能考上大学!”赵玉(化名)因为盗窃被判了2年刑,他还未出生时,父亲就已经丢下他和母亲离去。为了赵玉长大有出息,母亲一直打工供儿子读书。而那时的赵玉也很懂事,学习成绩在班里总是名列前茅,他的愿望就是考上大学,将来能找一份好的工作然后好好照顾母亲。 赵玉小学快毕业时,妈妈的突然病逝让他的美好愿望彻底破灭。成了孤儿的赵玉开始随着姑姑一起生活,而失去母爱同时又没有父爱的他变得沉默寡言,在同学面前更是觉得抬不起头。对上学失去兴趣后,初一的赵玉便辍学外出打工。很快他认识了一帮社会上的小偷“兄弟”,在他们的诱使下,赵玉走上了偷盗之路。轻而易举得来的钱财加上不成熟的心灵,渐渐地,赵玉彻底变成了一名惯偷,而赵玉的小聪明也让他在这帮“兄弟”面前变得很有地位。最终,赵玉被送进了未管所。 “妈妈在的时候,她总是在邻居面前夸我成绩好……”当赵玉在记者面前忆起童年往事时,流下了悔恨的眼泪。“出去之后我想先找到我的爸爸。”赵玉告诉记者,他现在最想的就能找到自己的亲生父亲,能重新拥有一个真正的家。
|